明朝皇帝多奇葩,而這位皇帝為人其實算不上奇葩,但是他卻成為了歷史上最出名的失蹤人口——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允炆。
朱允炆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,十分聰明孝順、擅長讀書、性情與父親朱標相似,深得朱元璋的喜愛。朱標死後,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,朱允炆曾向朱元璋請求修改《大明律》中過於苛刻的條文得到朱元璋的同意,深得民心。我相信,如果朱允炆在位的時間能夠長一點,一定是一個受百姓愛戴的好皇帝,然而朱允炆卻因靖難之役被迫失蹤。朱允炆畫像
朱允炆受百姓愛戴、手下忠臣無數、帶甲百萬,為什麼打不過偏安一隅只有十萬兵馬的朱棣呢?急功好利,登基一個月,屁股還沒有坐穩就開始削藩。為了守衛大明的邊疆,朱元璋將兒子們分配到外面就藩,在他的眼中只有自己的兒子才能信的過。朱元璋和朱允炆有過一段很出名的對話。朱元璋:「孫子,現在外臣都收拾完了,但是你也不用怕,我安排了你幾個有能力的叔叔去給你守邊疆,你可以安心的在家裡當皇帝了。」朱允炆:「外敵入侵的話自然有叔叔們解決,那麼叔叔們有了異心怎麼辦呢?」朱元璋:「你覺得呢?」朱允炆思考了一會:「先用德行來爭取他們的心,再用禮法來約束他們的行為,再不行就削減屬地、改封地,這樣都不行那隻能拔刀相向了。」朱元璋:「好辦法!」從這段對話不難看出,朱允炆對叔叔們早有防備之心,而他對朱元璋所說的應對方法也確實是既常規又高明的辦法。朱允炆劇照
然而,朱允炆即位區區一個月就迫不及待的對藩王下手,先後流放周王、軟禁代王、貶岷王為庶人、逼死湘王。這些人裡面,一個像樣的罪名都沒有,基本上是有人告發,朱允炆立馬就派人拿下。朱允炆對著藩王們就是一頓亂拳、毫無章法可言,所有的以德服人、以禮約束全部拋到九霄雲外,徹底違背了對朱元璋作出的承諾。緊接著,為了削弱燕王朱棣的勢力,朱允炆將北平的大小官員換了一個遍,但同時也給了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理由。可以說,靖難之役其實是朱允炆一手造成的。倘若朱允炆能參考恩令來緩緩而治,是不是會有另外一番光景呢?靖難之役用人不淑朱元璋的用人之道是知人善任、人盡其才,而朱允炆的用人之道卻是聽爺爺的。齊泰、黃子澄、方孝孺三個人是朱元璋為朱允炆選出來治國忠臣,三人如果經過打磨絕對是治天下的好手,但對於削藩、平亂這種軍事上的業務卻只會紙上談兵。齊泰和黃子澄深知朱允炆的憂慮就是燕王和寧王,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和能力,早早的將削藩提上日程。
雖然朱允炆即位的時候朝中善兵之人已經被朱元璋殺的七七八八,但朱元璋還是給朱允炆留了一個用兵大家耿炳文,耿炳文沒有被除去的主要原因是耿炳文不善攻而善守。另外徐達的兒子徐輝祖雖然不如其父,但也是不可多得的良將。倘若派耿炳文死守一城、徐輝祖帶兵支援,那麼耗也能耗死朱棣,更何況後面還出現了盛庸、平安等大將。李景隆劇照
朱允炆卻聽信了黃子澄之言,先讓耿炳文討伐朱棣,兵敗之後耿炳文決定轉攻為守,卻被虎父犬子的李景隆所替代。用李景隆換掉耿炳文是朱允炆犯的最大的錯誤。幾個月時間,李景隆將60萬大軍丟了個乾乾淨淨,並且被朱棣繳獲大量輜重糧草。李景隆在進攻北平的時候其實是有勝利的機會的,當時大將翟能將張掖門破開了口子,但是李景隆怕翟能搶了功勞而鳴金收兵。朱棣劇照婦人之仁。自古無情帝王家,相較於以上兩點朱允炆的婦人之仁才是最大的失敗原因。1、李景隆兵敗之後朝廷大臣上書斬殺李景隆,朱允炆不但不允許,而且還讓李景隆率兵守衛金川門。後來在燕王朱棣兵臨城下之時,李景隆打開城門迎朱棣入城,史稱「金川門之變」。
2、 靈璧之戰朝廷官兵大敗燕軍,朱允炆不但不下令追殺,反而以京師無良將為由召回大將徐輝祖。而後朝廷軍隊糧道被襲從而兵敗,朝廷精銳軍馬基本覆滅。
3、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劍指京師,朱允炆卻下旨不得斬殺朱棣,因為他不想背負弒叔的罪名。靖難之役中,曾有多次機會斬殺朱棣,都因為這個聖旨被朱棣跑掉。而朱棣在知道了這條聖旨之後就像穿了防彈衣的超人,在朝廷軍隊中如入無人之境。朱棣身先士卒、如入無人之境
最終朱允炆燒了皇宮幾座大殿之後銷聲匿跡,此後的史籍再也沒有了關於他的記載。有人說朱允炆去了東南亞,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尋找他;有人說朱允炆出家做了和尚;有人說朱允炆做了道士;也有人說朱允炆自焚在了皇宮。
不管怎樣,朱允炆還是在歷史上留下了厚厚的一筆。我倒認為,朱允炆失蹤之後並不甘心,一直想找機會東山再起,畢竟當時忠於朱允炆的人還有很多。但後來朱允炆發現朱棣不但會打仗,而且治理天下也是一把好手,甚至自己朝思暮想的削藩也被四叔迎刃而解。心想不如算了,反正這天下還是我朱家的。
21歲登基,24歲失蹤,至今沒有找到。深扒建文帝失蹤原因
明朝皇帝多奇葩,而這位皇帝為人其實算不上奇葩,但是他卻成為了歷史上最出名的失蹤人口——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允炆。
朱允炆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,十分聰明孝順、擅長讀書、性情與父親朱標相似,深得朱元璋的喜愛。朱標死後,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,朱允炆曾向朱元璋請求修改《大明律》中過於苛刻的條文得到朱元璋的同意,深得民心。我相信,如果朱允炆在位的時間能夠長一點,一定是一個受百姓愛戴的好皇帝,然而朱允炆卻因靖難之役被迫失蹤。
朱允炆畫像
朱允炆受百姓愛戴、手下忠臣無數、帶甲百萬,為什麼打不過偏安一隅只有十萬兵馬的朱棣呢?
急功好利,登基一個月,屁股還沒有坐穩就開始削藩。
為了守衛大明的邊疆,朱元璋將兒子們分配到外面就藩,在他的眼中只有自己的兒子才能信的過。朱元璋和朱允炆有過一段很出名的對話。朱元璋:「孫子,現在外臣都收拾完了,但是你也不用怕,我安排了你幾個有能力的叔叔去給你守邊疆,你可以安心的在家裡當皇帝了。」朱允炆:「外敵入侵的話自然有叔叔們解決,那麼叔叔們有了異心怎麼辦呢?」朱元璋:「你覺得呢?」朱允炆思考了一會:「先用德行來爭取他們的心,再用禮法來約束他們的行為,再不行就削減屬地、改封地,這樣都不行那隻能拔刀相向了。」朱元璋:「好辦法!」從這段對話不難看出,朱允炆對叔叔們早有防備之心,而他對朱元璋所說的應對方法也確實是既常規又高明的辦法。
朱允炆劇照
然而,朱允炆即位區區一個月就迫不及待的對藩王下手,先後流放周王、軟禁代王、貶岷王為庶人、逼死湘王。這些人裡面,一個像樣的罪名都沒有,基本上是有人告發,朱允炆立馬就派人拿下。朱允炆對著藩王們就是一頓亂拳、毫無章法可言,所有的以德服人、以禮約束全部拋到九霄雲外,徹底違背了對朱元璋作出的承諾。緊接著,為了削弱燕王朱棣的勢力,朱允炆將北平的大小官員換了一個遍,但同時也給了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理由。可以說,靖難之役其實是朱允炆一手造成的。倘若朱允炆能參考恩令來緩緩而治,是不是會有另外一番光景呢?
靖難之役
用人不淑
朱元璋的用人之道是知人善任、人盡其才,而朱允炆的用人之道卻是聽爺爺的。齊泰、黃子澄、方孝孺三個人是朱元璋為朱允炆選出來治國忠臣,三人如果經過打磨絕對是治天下的好手,但對於削藩、平亂這種軍事上的業務卻只會紙上談兵。齊泰和黃子澄深知朱允炆的憂慮就是燕王和寧王,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和能力,早早的將削藩提上日程。
雖然朱允炆即位的時候朝中善兵之人已經被朱元璋殺的七七八八,但朱元璋還是給朱允炆留了一個用兵大家耿炳文,耿炳文沒有被除去的主要原因是耿炳文不善攻而善守。另外徐達的兒子徐輝祖雖然不如其父,但也是不可多得的良將。倘若派耿炳文死守一城、徐輝祖帶兵支援,那麼耗也能耗死朱棣,更何況後面還出現了盛庸、平安等大將。
李景隆劇照
朱允炆卻聽信了黃子澄之言,先讓耿炳文討伐朱棣,兵敗之後耿炳文決定轉攻為守,卻被虎父犬子的李景隆所替代。用李景隆換掉耿炳文是朱允炆犯的最大的錯誤。幾個月時間,李景隆將60萬大軍丟了個乾乾淨淨,並且被朱棣繳獲大量輜重糧草。李景隆在進攻北平的時候其實是有勝利的機會的,當時大將翟能將張掖門破開了口子,但是李景隆怕翟能搶了功勞而鳴金收兵。
朱棣劇照
婦人之仁。自古無情帝王家,相較於以上兩點朱允炆的婦人之仁才是最大的失敗原因。
1、李景隆兵敗之後朝廷大臣上書斬殺李景隆,朱允炆不但不允許,而且還讓李景隆率兵守衛金川門。後來在燕王朱棣兵臨城下之時,李景隆打開城門迎朱棣入城,史稱「金川門之變」。
2、 靈璧之戰朝廷官兵大敗燕軍,朱允炆不但不下令追殺,反而以京師無良將為由召回大將徐輝祖。而後朝廷軍隊糧道被襲從而兵敗,朝廷精銳軍馬基本覆滅。
3、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劍指京師,朱允炆卻下旨不得斬殺朱棣,因為他不想背負弒叔的罪名。靖難之役中,曾有多次機會斬殺朱棣,都因為這個聖旨被朱棣跑掉。而朱棣在知道了這條聖旨之後就像穿了防彈衣的超人,在朝廷軍隊中如入無人之境。
朱棣身先士卒、如入無人之境
最終朱允炆燒了皇宮幾座大殿之後銷聲匿跡,此後的史籍再也沒有了關於他的記載。有人說朱允炆去了東南亞,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尋找他;有人說朱允炆出家做了和尚;有人說朱允炆做了道士;也有人說朱允炆自焚在了皇宮。
不管怎樣,朱允炆還是在歷史上留下了厚厚的一筆。我倒認為,朱允炆失蹤之後並不甘心,一直想找機會東山再起,畢竟當時忠於朱允炆的人還有很多。但後來朱允炆發現朱棣不但會打仗,而且治理天下也是一把好手,甚至自己朝思暮想的削藩也被四叔迎刃而解。心想不如算了,反正這天下還是我朱家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