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晚清,我們能想到的便是百姓民不聊生,官員腐敗嚴重,內有太平天國掀起的內戰,外有列強的摩拳擦掌。總之,那是一個極度貧窮,極度落後的時代。
但是,鮮為人知的卻是,這時候我們的老對手日本,比我們也好不到哪去。
先給大家舉幾個例子:
我們都知道,此時的中國被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開了大門,英國裹挾鴉片戰爭大勝之勢,逼迫清政府簽下了《南京條約》。其實,在這個時候,日本同樣被美國打到了家門口,其所受的羞辱不比我們少,同樣被迫簽訂了不少的不平等條約。
戰爭的失敗和戰後的不平等條約,給兩個東亞大國帶來的影響迅速擴散,猶如在一潭死水中,投入了一塊大石。而兩個國家,竟同時被驚醒,最終,意識到再不做出改變,恐怕離國破人亡,就不遠了。幾乎同一時間,晚清與日本開始了新時代的變革。
清政府於1861年,開始了著名的洋務運動,這次運動以「富國強兵」為目標,以「自強、求富」為指導思想,開始走向富強的道路。而日本也緊隨其後,在明治天皇結束了幕府的統治後,也第一時間進行了明治維新,當然,時間上要稍晚於大清,是在1868年開始的。
對於這兩場改革的成果,相信大家都知道,甲午戰爭的失敗,殘酷地揭露了洋務運動的失敗。那麼,我們為什麼會失敗呢?要知道,我們可要比日本提前了整整七年進行了改革!
都說見微知著,今天就來跟大家講講幾個細節,從這些細節就可以看出,清政府的改革早已輸在了起跑線上。北洋艦隊作為中國的第一支海軍艦隊,相信大家對它十分熟悉,但是,我們不知道的是,當時的人們提起北洋艦隊,都以為它是李鴻章的私人財產,那麼,這又為什麼呢?
李鴻章投入的錢多啊,雖然,清政府每年會投入400萬兩白銀,但是,最終有多少錢到海軍手裡沒人能說清楚,就連慈禧太后生日不都是拿這些錢辦的嗎?反觀日本,在改革這段時間裡,有數以萬計的婦女集體下南洋,為了國家去賣身,而國家則用這些錢來購買軍艦。
除此之外,皇族人,包括大臣都在節衣縮食,把節省出來的錢,都用來辦工廠,甚至,連小孩子都知道,要把錢捐給國家。可以看出,日本的國民為了改革,連吃奶的力氣都使了出來,可以說,無所不用其極,相比之下,大清的動作就有些差強人意。
我們再來看一看,兩國對於甲午海戰做的準備。日本政府了解到清政府北洋艦隊的門面——亞洲最大的「定遠」「鎮遠」號,是1887年從國外買回來的。於是,日本就在1888年,聘請法國設計師專門設計了三艘克制「定遠」「鎮遠」的軍艦。而大清呢?什麼準備也沒做!
一般情況下,我們都會潛意識地認為,北洋水師的裝備,將士都遠勝於日本艦隊。而戰爭的失敗,都是由於當權者的能力不足,這也符合清政府腐敗無能的設定,但是,事實真是這樣嗎?也許我們不願承認,但是,事實卻擺在那裡。
當時的北洋水師,無論是噸位、馬力、編隊航速、還是大口徑火炮,這些決定戰爭的因素,都遠落後於日本。面對先進的、速度快又靈活的日本艦隊,北洋艦隊只能憋屈的當一個活靶子。這一場戰爭,可以說是兩國國運的轉折點,日本勝利之後,不但擺脫了貧窮落後的困境,還借著清政府賠償的兩億三千萬兩白銀去建設軍隊,與之相比,大清朝卻墜入了深淵,苦苦掙扎。
之後的事情,便按照日本寫好的劇本來進行了。
日本已經對東北覬望已久,而甲午戰爭的目的之一,便是奪取東北。但是,在沙俄,德國,法國的干涉下,沒能成功。因此,當日本實力增長後,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。
在這裡,要重點提一下,對於日本攻打東北,清政府是不反對的,倒不是大清賣國(雖然他們做的事情也差不多),而是當時的東北,已經在沙俄的控制下了。
在這種情況下,清政府自然願意看著他們狗咬狗,但是,不能否認,這可害苦了當地的百姓。另一方面,也可以看出,如果,國家不夠強大,連自己的利益都無法保證,只能任人宰割了。在這場戰爭中,由於沙俄低估了日本的實力,在戰場上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更沒有投入足夠的士兵,因此敗給了日本。
都說侵略戰爭帶來的利益是巨大的,日本借著這次勝利獲得了更多的利益。例如:獲得南滿鐵路及沿線礦產的經營權,最重要的是,可以派遣軍隊來保護鐵路,而旅順和大連,也成了日本的租界。要知道,旅順可是東北半島的出海口,可以看出,當時,日本要求的每個條件都是有深意的。
不知道當時有沒有人察覺到日本的意圖,連1931年的9.18事變,在這一次戰爭後,就已經埋好了伏筆… …甲午海戰,一方一步登天直接邁入了世界列強的行列,另一方則跌入深淵,奄奄一息。而這一切,在改革開始之前,就已經有了預兆。
至於甲午海戰,與其說是兩個國家改革結果的較量,不如說是為成功的一方搭好的舞台,方便日本踩著腐敗的大清朝上位。
當然,連續兩次戰爭的勝利,讓日本嘗到了甜頭,更加堅定不移地走軍國主義道路,終於,在二戰中被打入了深淵。但萬幸的是,這一次蘇醒的東方巨龍終於抓住了機會,在抗日戰爭中,一舉將日本打殘,而這一次戰爭與甲午海戰是多麼相似。
同樣是決定國運的一戰,只不過,我們有了英明的領導人,再加上全國人民的齊心協力,使得勝利的一方最終變成了我們。
參考資料:
【《中國近現代史》、《日本「明治維新」》、《日本政治史》】
近代中日的較量:如果一個國家不夠強大,那結局只能是任人宰割了
提起晚清,我們能想到的便是百姓民不聊生,官員腐敗嚴重,內有太平天國掀起的內戰,外有列強的摩拳擦掌。總之,那是一個極度貧窮,極度落後的時代。
但是,鮮為人知的卻是,這時候我們的老對手日本,比我們也好不到哪去。
先給大家舉幾個例子:
我們都知道,此時的中國被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開了大門,英國裹挾鴉片戰爭大勝之勢,逼迫清政府簽下了《南京條約》。其實,在這個時候,日本同樣被美國打到了家門口,其所受的羞辱不比我們少,同樣被迫簽訂了不少的不平等條約。
戰爭的失敗和戰後的不平等條約,給兩個東亞大國帶來的影響迅速擴散,猶如在一潭死水中,投入了一塊大石。而兩個國家,竟同時被驚醒,最終,意識到再不做出改變,恐怕離國破人亡,就不遠了。幾乎同一時間,晚清與日本開始了新時代的變革。
清政府於1861年,開始了著名的洋務運動,這次運動以「富國強兵」為目標,以「自強、求富」為指導思想,開始走向富強的道路。而日本也緊隨其後,在明治天皇結束了幕府的統治後,也第一時間進行了明治維新,當然,時間上要稍晚於大清,是在1868年開始的。
對於這兩場改革的成果,相信大家都知道,甲午戰爭的失敗,殘酷地揭露了洋務運動的失敗。那麼,我們為什麼會失敗呢?要知道,我們可要比日本提前了整整七年進行了改革!
都說見微知著,今天就來跟大家講講幾個細節,從這些細節就可以看出,清政府的改革早已輸在了起跑線上。北洋艦隊作為中國的第一支海軍艦隊,相信大家對它十分熟悉,但是,我們不知道的是,當時的人們提起北洋艦隊,都以為它是李鴻章的私人財產,那麼,這又為什麼呢?
李鴻章投入的錢多啊,雖然,清政府每年會投入400萬兩白銀,但是,最終有多少錢到海軍手裡沒人能說清楚,就連慈禧太后生日不都是拿這些錢辦的嗎?反觀日本,在改革這段時間裡,有數以萬計的婦女集體下南洋,為了國家去賣身,而國家則用這些錢來購買軍艦。
除此之外,皇族人,包括大臣都在節衣縮食,把節省出來的錢,都用來辦工廠,甚至,連小孩子都知道,要把錢捐給國家。可以看出,日本的國民為了改革,連吃奶的力氣都使了出來,可以說,無所不用其極,相比之下,大清的動作就有些差強人意。
我們再來看一看,兩國對於甲午海戰做的準備。日本政府了解到清政府北洋艦隊的門面——亞洲最大的「定遠」「鎮遠」號,是1887年從國外買回來的。於是,日本就在1888年,聘請法國設計師專門設計了三艘克制「定遠」「鎮遠」的軍艦。而大清呢?什麼準備也沒做!
一般情況下,我們都會潛意識地認為,北洋水師的裝備,將士都遠勝於日本艦隊。而戰爭的失敗,都是由於當權者的能力不足,這也符合清政府腐敗無能的設定,但是,事實真是這樣嗎?也許我們不願承認,但是,事實卻擺在那裡。
當時的北洋水師,無論是噸位、馬力、編隊航速、還是大口徑火炮,這些決定戰爭的因素,都遠落後於日本。面對先進的、速度快又靈活的日本艦隊,北洋艦隊只能憋屈的當一個活靶子。這一場戰爭,可以說是兩國國運的轉折點,日本勝利之後,不但擺脫了貧窮落後的困境,還借著清政府賠償的兩億三千萬兩白銀去建設軍隊,與之相比,大清朝卻墜入了深淵,苦苦掙扎。
之後的事情,便按照日本寫好的劇本來進行了。
日本已經對東北覬望已久,而甲午戰爭的目的之一,便是奪取東北。但是,在沙俄,德國,法國的干涉下,沒能成功。因此,當日本實力增長後,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。
在這裡,要重點提一下,對於日本攻打東北,清政府是不反對的,倒不是大清賣國(雖然他們做的事情也差不多),而是當時的東北,已經在沙俄的控制下了。
在這種情況下,清政府自然願意看著他們狗咬狗,但是,不能否認,這可害苦了當地的百姓。另一方面,也可以看出,如果,國家不夠強大,連自己的利益都無法保證,只能任人宰割了。在這場戰爭中,由於沙俄低估了日本的實力,在戰場上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更沒有投入足夠的士兵,因此敗給了日本。
都說侵略戰爭帶來的利益是巨大的,日本借著這次勝利獲得了更多的利益。例如:獲得南滿鐵路及沿線礦產的經營權,最重要的是,可以派遣軍隊來保護鐵路,而旅順和大連,也成了日本的租界。要知道,旅順可是東北半島的出海口,可以看出,當時,日本要求的每個條件都是有深意的。
不知道當時有沒有人察覺到日本的意圖,連1931年的9.18事變,在這一次戰爭後,就已經埋好了伏筆… …甲午海戰,一方一步登天直接邁入了世界列強的行列,另一方則跌入深淵,奄奄一息。而這一切,在改革開始之前,就已經有了預兆。
至於甲午海戰,與其說是兩個國家改革結果的較量,不如說是為成功的一方搭好的舞台,方便日本踩著腐敗的大清朝上位。
當然,連續兩次戰爭的勝利,讓日本嘗到了甜頭,更加堅定不移地走軍國主義道路,終於,在二戰中被打入了深淵。但萬幸的是,這一次蘇醒的東方巨龍終於抓住了機會,在抗日戰爭中,一舉將日本打殘,而這一次戰爭與甲午海戰是多麼相似。
同樣是決定國運的一戰,只不過,我們有了英明的領導人,再加上全國人民的齊心協力,使得勝利的一方最終變成了我們。
參考資料:
【《中國近現代史》、《日本「明治維新」》、《日本政治史》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