戰國時期曾有四大君子,然而討論起其中最名副其實的一個,莫過於信陵君魏無忌。之所以說魏無忌是名副其實,因為在四大公子之中,也只有信陵君是心繫國家,不為名聲而卻揚名在外的。司馬遷對他的讚譽更高,《史記》中司馬遷毫不掩飾自己對信陵君的讚揚,稱其為「能以富貴下貧賤,賢能詘於不肖,唯信陵君為能行之。」;趙孝成王更是推崇信陵君,《史記·魏公子列傳》中趙孝成王說信陵君「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也。」;那麼信陵君的魅力究竟在哪呢?權以為是他的真實不做作,捨己為人之情。信陵君劇照發自中心,仁而愛人晚清時期的李晚芳曾說:「戰國四君,皆以好士稱,惟信陵之好,出自中心,蓋其質本仁厚,性復聰慧。」;戰國四公子皆是招攬天下門客,來者不拒,為什麼唯獨信陵君發自內心?當時魏國有一看門大爺(還真是看門大爺)名字叫做侯嬴,信陵君卻做到了禮賢下士。出發見他時,親自駕著馬車,故意在車上留下靠左的位置。(古人左為大,顯示尊重)侯嬴一身破破爛爛,信陵君毫不嫌棄。信陵君迎侯嬴
後來侯嬴為了進一步考驗信陵君,說自己需要繞道見一個朋友,信陵君就繞道而行。在侯嬴與朋友交談時,信陵君則是束手站在一旁,臉上盡顯謙恭之色。到了信陵君家以後,信陵君更是讓侯嬴上座,可見信陵君的待客之道是有多麼尊重。這一個案例並不是唯一,在信陵君居住趙國期間,聽說有一叫毛公的賭徒是隱士,還有一位叫薛公的隱士,信陵君求見。信陵君
《資治通鑒》記載:「兩人不肯見,公子乃間步從之游。」;在被拒絕見面之後,信陵君捨棄馬車,徒步前往相見遊玩。這件事被平原君知道以後,批評信陵君。信陵君卻不以為然,說到「以無忌從此兩人游,尚恐其不我欲也,平原君乃以為羞乎?」信陵君如此禮賢下士還怕兩位不接納,又怎麼會以此感到恥辱。所以信陵君的禮賢下士出自內心不假,不看重對方的背景身份,只要有才華即與之相交。
發自內心的才是最為真實的感情流露,相比起其他三位君子的禮賢下士,信陵君來的更為真實。如果只是為成名而結交名士,那是作秀。況且平原君批評信陵君實為短見,世上並非所有人都是趨利的,不是所有人都是為圖名的。而且每個人都不能做到盡善盡美,何況是天下名士呢?只要有利於國家的優點,不足以害人的缺點,那麼都可以進行結交。也正是信陵君的這種價值觀,才使得眾多人對其推崇吧。捨己為人,成名為國信陵君本是為國公子,魏安釐王同父異母的親弟弟,當時魏國孱弱,為了強國信陵君才開始招攬名士。所以在初衷上,信陵君就是以國家利益出發。《史記》記載「諸侯以公子賢,多客,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。」;而且信陵君耳目遍布,時刻可以得知天下諸侯動向,這才使得魏國得以在存亡之際保全。
趙國長平之戰失利後,秦國圍攻趙國邯鄲。此時平原君派遣使者前往魏國請求救援,但魏王害怕秦國威勢,所以只是派了十萬援軍按兵不動,一直都作壁上觀。平原君沒有辦法只能再次找到信陵君,請求信陵君想辦法督促魏軍前往救援。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,所以為了解救趙國於危難之中,信陵君心急如焚。然而魏王並不搭理信陵君的請求,萬般無奈下信陵君決定「乃請賓客,約車騎百餘乘,欲以客往赴秦軍,與趙俱死。」;得不到幫助的情況下,仍然視死如歸。無無人救援則打算同歸於盡,以百餘賓客救趙無疑杯水車薪,但信陵君的高義是令人欽佩的。信陵君竊符救趙
後來在侯嬴的提醒下,信陵君竊符救趙,而在發兵之前信陵君的舉動在此彰顯了他的高尚品格。《資治通鑒》記載:「公子遂勒兵下令軍中曰:「父子俱在軍中者,父歸;兄弟俱在軍中者,兄歸;獨子無兄弟者,歸養。」得選兵八萬人,將之而進。」;信陵君獲得軍隊後,還要先進行篩選,面對父子同在軍中的,留下兒子。兄弟在的留下弟弟,獨子無兄弟的則是返回魏國,也正是這一仁義之師,才可克敵制勝。身居混亂之中,信陵君依舊是能夠保持頭腦清醒,這無疑信陵君已經將仁變為了自己的本能,這種君子才當得起真君子之稱。捨身取義,拋棄個人成全國家在解救趙國危難之後,信陵君害怕魏王遷怒他竊符救趙一事,所以並未返回魏國。在十幾年之後秦國因為懷恨在心,所以報復魏國,不斷用兵攻打魏國。起初信陵君並不肯回國救援,但在之前毛公、薛公的勸說下,信陵君捨身取義。《史記》記載「公子立變色,告車趣駕歸救魏。」,難道這時候信陵君就不害怕魏王遷怒了嗎?只是信陵君明白他的初衷就是為了強大魏國,如果魏國都沒有了,獨留信陵君還有什麼用呢?信陵君破秦
信陵君重新回到魏國以後,開始積極尋找援助,並且親自出征。《史記》記載:「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,走蒙驁。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,抑秦兵,秦兵不敢出。」;從此信陵君威震天下,而秦國也數年不敢侵犯魏國。然而君子的痛苦在於小人,小人加害君子,君子不會報復。君子得罪小人,卻會被時刻惦記。在不久以後魏王受到秦國挑撥,懷疑自己的這位好弟弟。《史記》記載:「魏王日聞其毀,不能不信,後果使人代公子將。」;信陵君被替代以後,回到魏國鬱鬱寡歡,也明白自己再也不得重用,乾脆終日飲酒作樂直到死去。信陵君
信陵君的一生都是秉承著為他人著想的品質,在對待名士時,禮儀得當。不因對方是市井之人就排斥,也不因自身富貴而不結交。在趙國有難時為救趙國不怕犧牲自己,在魏國有難時又捨棄個人安危回國救援。可見真君子的真就在於為他人著想,不過需要提防的卻是小人,之所以君子多磨難,原因就是君子因為品德高尚,所以只會行仁事。而小人挾才行惡,則會愈發惡,一個逃避另一個窮追不捨,又怎麼可能不遭到迫害呢?所以君子也要分場合,分時段。遇到君子就要比他更君子,遇到小人就要比他更小人。
君子為何多遭迫害?信陵君的案例說明,君子分場合
戰國時期曾有四大君子,然而討論起其中最名副其實的一個,莫過於信陵君魏無忌。之所以說魏無忌是名副其實,因為在四大公子之中,也只有信陵君是心繫國家,不為名聲而卻揚名在外的。司馬遷對他的讚譽更高,《史記》中司馬遷毫不掩飾自己對信陵君的讚揚,稱其為「能以富貴下貧賤,賢能詘於不肖,唯信陵君為能行之。」;趙孝成王更是推崇信陵君,《史記·魏公子列傳》中趙孝成王說信陵君「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也。」;那麼信陵君的魅力究竟在哪呢?權以為是他的真實不做作,捨己為人之情。
信陵君劇照
發自中心,仁而愛人
晚清時期的李晚芳曾說:「戰國四君,皆以好士稱,惟信陵之好,出自中心,蓋其質本仁厚,性復聰慧。」;戰國四公子皆是招攬天下門客,來者不拒,為什麼唯獨信陵君發自內心?當時魏國有一看門大爺(還真是看門大爺)名字叫做侯嬴,信陵君卻做到了禮賢下士。出發見他時,親自駕著馬車,故意在車上留下靠左的位置。(古人左為大,顯示尊重)侯嬴一身破破爛爛,信陵君毫不嫌棄。
信陵君迎侯嬴
後來侯嬴為了進一步考驗信陵君,說自己需要繞道見一個朋友,信陵君就繞道而行。在侯嬴與朋友交談時,信陵君則是束手站在一旁,臉上盡顯謙恭之色。到了信陵君家以後,信陵君更是讓侯嬴上座,可見信陵君的待客之道是有多麼尊重。這一個案例並不是唯一,在信陵君居住趙國期間,聽說有一叫毛公的賭徒是隱士,還有一位叫薛公的隱士,信陵君求見。
信陵君
《資治通鑒》記載:「兩人不肯見,公子乃間步從之游。」;在被拒絕見面之後,信陵君捨棄馬車,徒步前往相見遊玩。這件事被平原君知道以後,批評信陵君。信陵君卻不以為然,說到「以無忌從此兩人游,尚恐其不我欲也,平原君乃以為羞乎?」信陵君如此禮賢下士還怕兩位不接納,又怎麼會以此感到恥辱。所以信陵君的禮賢下士出自內心不假,不看重對方的背景身份,只要有才華即與之相交。
發自內心的才是最為真實的感情流露,相比起其他三位君子的禮賢下士,信陵君來的更為真實。如果只是為成名而結交名士,那是作秀。況且平原君批評信陵君實為短見,世上並非所有人都是趨利的,不是所有人都是為圖名的。而且每個人都不能做到盡善盡美,何況是天下名士呢?只要有利於國家的優點,不足以害人的缺點,那麼都可以進行結交。也正是信陵君的這種價值觀,才使得眾多人對其推崇吧。
捨己為人,成名為國
信陵君本是為國公子,魏安釐王同父異母的親弟弟,當時魏國孱弱,為了強國信陵君才開始招攬名士。所以在初衷上,信陵君就是以國家利益出發。《史記》記載「諸侯以公子賢,多客,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。」;而且信陵君耳目遍布,時刻可以得知天下諸侯動向,這才使得魏國得以在存亡之際保全。
趙國長平之戰失利後,秦國圍攻趙國邯鄲。此時平原君派遣使者前往魏國請求救援,但魏王害怕秦國威勢,所以只是派了十萬援軍按兵不動,一直都作壁上觀。平原君沒有辦法只能再次找到信陵君,請求信陵君想辦法督促魏軍前往救援。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,所以為了解救趙國於危難之中,信陵君心急如焚。然而魏王並不搭理信陵君的請求,萬般無奈下信陵君決定「乃請賓客,約車騎百餘乘,欲以客往赴秦軍,與趙俱死。」;得不到幫助的情況下,仍然視死如歸。無無人救援則打算同歸於盡,以百餘賓客救趙無疑杯水車薪,但信陵君的高義是令人欽佩的。
信陵君竊符救趙
後來在侯嬴的提醒下,信陵君竊符救趙,而在發兵之前信陵君的舉動在此彰顯了他的高尚品格。《資治通鑒》記載:「公子遂勒兵下令軍中曰:「父子俱在軍中者,父歸;兄弟俱在軍中者,兄歸;獨子無兄弟者,歸養。」得選兵八萬人,將之而進。」;信陵君獲得軍隊後,還要先進行篩選,面對父子同在軍中的,留下兒子。兄弟在的留下弟弟,獨子無兄弟的則是返回魏國,也正是這一仁義之師,才可克敵制勝。身居混亂之中,信陵君依舊是能夠保持頭腦清醒,這無疑信陵君已經將仁變為了自己的本能,這種君子才當得起真君子之稱。
捨身取義,拋棄個人成全國家
在解救趙國危難之後,信陵君害怕魏王遷怒他竊符救趙一事,所以並未返回魏國。在十幾年之後秦國因為懷恨在心,所以報復魏國,不斷用兵攻打魏國。起初信陵君並不肯回國救援,但在之前毛公、薛公的勸說下,信陵君捨身取義。《史記》記載「公子立變色,告車趣駕歸救魏。」,難道這時候信陵君就不害怕魏王遷怒了嗎?只是信陵君明白他的初衷就是為了強大魏國,如果魏國都沒有了,獨留信陵君還有什麼用呢?
信陵君破秦
信陵君重新回到魏國以後,開始積極尋找援助,並且親自出征。《史記》記載:「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,走蒙驁。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,抑秦兵,秦兵不敢出。」;從此信陵君威震天下,而秦國也數年不敢侵犯魏國。然而君子的痛苦在於小人,小人加害君子,君子不會報復。君子得罪小人,卻會被時刻惦記。在不久以後魏王受到秦國挑撥,懷疑自己的這位好弟弟。《史記》記載:「魏王日聞其毀,不能不信,後果使人代公子將。」;信陵君被替代以後,回到魏國鬱鬱寡歡,也明白自己再也不得重用,乾脆終日飲酒作樂直到死去。
信陵君
信陵君的一生都是秉承著為他人著想的品質,在對待名士時,禮儀得當。不因對方是市井之人就排斥,也不因自身富貴而不結交。在趙國有難時為救趙國不怕犧牲自己,在魏國有難時又捨棄個人安危回國救援。可見真君子的真就在於為他人著想,不過需要提防的卻是小人,之所以君子多磨難,原因就是君子因為品德高尚,所以只會行仁事。而小人挾才行惡,則會愈發惡,一個逃避另一個窮追不捨,又怎麼可能不遭到迫害呢?所以君子也要分場合,分時段。遇到君子就要比他更君子,遇到小人就要比他更小人。